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是服务保障民生的重要交通能源融合类基础设施,也是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自202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以来,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今年上半年,我国充电基础设施新增164.7万台,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为494.4万辆,桩车增量比为1∶3,二者均呈迅速增加态势。
历经多年发展,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数量最多、服务范围最广、品种类型最全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充电基础设施总量达1024.3万台,同比增长54.0%,有力支撑了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
在办公楼、购物中心停车场,崭新的充电桩整齐排列,提供停车、充电双重服务;当排队充电时间很久或找不到充电桩时,不妨寻找一下周边的移动充电配套服务……近两年,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日益增多,种类不断丰富,服务模式更加多样化。
记者了解到,根据建设和使用场景,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最重要的包含公共充电桩、专用充电桩、随车配建私人充电桩,以及移动充电机器人(车)。其中,公共充电桩常见于专门建设运营的充电站,面向所有车辆提供充电服务;专用充电桩通常分布在企(事)业单位、工业园区等专属停车位,提供专属充电服务。
“我国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由政府主管部门主导,相关企业根据相关规定申请参与,多方协同完成。”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简称中国充电联盟)副秘书长仝宗旗介绍,我国较早参与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的单位有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以及特来电、星星充电等一批第三方充电运营商,近两年各地的城投等国资企业和蔚来、特斯拉等车企也积极布局充电业务,探索创新运营服务模式。
从中国充电联盟发布的最新数据显而易见,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分布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步调保持了高度一致,在南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成熟地区,充电基础设施发展相对迅速,已形成相对成熟的城市充电网络,而在东北、西北等地区充电基础设施则建设发展相对较慢。“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高,充电基础设施正逐步进入精细化定位和精细化服务阶段。”仝宗旗认为,不一样的区域、不同场景,服务车型不同,充电需求也不一样,运营企业要精准定位用户类型,根据具体场景适配充电桩,并推出相应服务。比如,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需求有节假日潮汐变化;京津冀地区有短途出行充电需求等。
“以前,车充满电需要40分钟,现在20分钟就能充满,更快、更方便。”在山东济南莲花山超充驿站,出租汽车司机王先生说,近日全市新开了3个超充驿站、5个快充站、11个充电站,其中超充驿站不仅能满足最快10分钟充满电的需求,还提供洗车、餐饮等一站式便捷服务。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现在很多充电站不仅能充电,还提供自助洗车、便利店、咖啡厅,更不可思议的是图书室,推出了“充电+增值”模式。
“现阶段,充电站仅靠充电实现盈利还很难,企业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来提升服务收益。”仝宗旗提出,对于运营企业,要格外的重视为车主提供更好、更便捷充电服务的同时,打造体验感更佳的增值服务,以此来实现引流增收目标,并且通过增值服务也能增加一笔收入。“充(换)电市场规模非常大,相关运营方不要仅仅是盯着价格,也要比服务。”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充电站服务越好,吸引来充电的车主就越多,对应的充电站利用率就越高,资本回收周期就短,企业的盈利能力就会更强。
此外,在充电基础设施发展中,加强新技术应用、新模式探索至关重要。当前,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体系向大功率快充化和车网双向互动化升级趋势日渐明朗。多位业内人士和记者说,相关企业应重视依托数智化优势,研发推出快充车型、快充设备等,进一步丰富充电生态体系,提升用户快充服务体验;同时也要加快推广应用智能充电设施,推进车网互动核心技术攻关,探索更多元、更高效的双向充放电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