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鱼体育官方APP在线:刷屏!省市媒体聚焦!丘区农机“智”造惊艳登场!
“达州造”农机装备参加2025年川渝丘陵山区农机操作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陈建新 摄
签约落地企业12家、建成生产线款,业务涵盖智能农机、农业机器人及零部件生产等9大领域,多款农机产品受到海外市场青睐……短短两年时间,达州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不仅解决了本地粮食生产“无机可用”的问题,为守护粮食安全、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贡献了力量,还通过农机装备出口,为县域经济高水平发展增添新的动能。
达州是四川产粮大市,粮食总产量连续12年位居全省第一。达州地处盆周丘陵山区,素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称,地形地貌给粮食生产增加了不少难度。
近年来,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加大,一块块“巴掌田”、低效田逐渐化零为整,在解决灌溉问题的同时,也为农机普及创造了条件。
与平原地区能够正常的使用大型农机不同,尽管经过宜机化改造,但广大丘陵山区地势不平,对农机的小型化、轻便化有着特别的条件,粮食生产往往面临“无机可用、有机难用”的困境。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紧研发大型智能农机装备、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和园艺机械;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出,大力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完善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开辟急需适用农机鉴定“绿色通道”……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就推进丘陵山区机械化作出部署,为丘陵山区现代农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达州着眼实际提出打造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研发制造高地,引进四川产业振兴基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在达川区百马产业新区规划建设集“产、学、研、推、用”于一体的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园区规划面积1500亩,总投资达50亿元。
标准化厂房整齐排列,园区道路纵横交错,水电气网等配套全面贯通……园区2023年9月启动建设,2024年7月厂房主体竣工。随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善,企业入驻投产仅仅用时一年多,一座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便拔地而起。
园区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达州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的建设引起省级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农业农村厅、经济和信息化厅等12个省级部门联合出台29条省级赋能措施,针对园区量身定做出台9条专项政策,从基础设施、科学技术创新、企业未来的发展等方面为园区的发展建设提供全方位支持。
达州市专门出台《关于支持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18条措施》,从优先保障建设用地、完善功能配套、农机产品应用推广及招商引资等方面着手,用真金白银支持园区建设和发展。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省、市的支持给园区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达川区在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在武汉、深圳、成都、长沙等地举办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投资推介活动,围绕“耕、种、管、育、收、烘、储”等环节成立的招商专班分赴北京、山东、重庆、福建等地开展一系列招商引资活动,并借助全国农机流通协会、外地商会等渠道招商,吸引了吉福瑞农业机械成都有限公司、铁牛云智(四川)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省日照市立盈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入驻,建成18条生产线款。达州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成功入选四川省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
中试是指产品在大规模量产前的较小规模试验,是产品正式投产前的关键试验环节。
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的研发和生产可以在实验室和厂房里进行,而中试则因适用场景复杂对场地有着严苛的要求,若无法在园区就近进行中试,则会大幅度的增加企业成本。
达川区将500亩中试基地作为园区重要组成部分进行一体规划、一体建设,除了针对多用途丘陵山区农机装备适用场景复杂的实际,设置旱地作物、水田作物、经济作物及动力机械应用区等多个区域,还将养殖水塘等场景纳入水上试验场,极大拓展了试验范围,实现园区研发的农机装备全部在园区完成中试,受到企业欢迎。
如果说中试基地建设解决了园区企业农机装备产品的论证试验问题,那么农机鉴定分中心的成立,则打通了农机装备产品出厂的最后一道关口。
在去年8月24日举行的全国丘陵山区现代农机产业投资推介会(四川·达州)暨智能制造产业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上,省农业农村厅为四川省农机鉴定达州分中心授牌。“这标志着园区生产的农机装备将在园区内完成鉴定!”达川区产业新区党工委负责人说。
目前,四川省农机鉴定达州分中心已对园区公司制作的20多款微耕机、田园管理机、旋耕机完成鉴定,使园区农机装备产品的研发、中试、生产、鉴定形成完整闭环。
此外,园区还与西华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院校签订合作协议,同达州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成立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学院,共同培育人才,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
连日来,在园区重点企业四川省川达立盈农业装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忙着对生产材料来切割、焊接、冲压、打磨。经过多道工序后,这些成型的农机零配件将被发往海外。“这批订单是今年7月与俄罗斯客户签订的,包含10000余套小型微耕机零部件,金额超过千万元。”该公司车间负责人张崇任说。
为帮助园区企业打开产品销路,达川区依托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建设,联合川渝地区7区县合力共建园区,编制《农机装备5年攻坚行动方案》,与遂宁、乐山、广安等地达成战略合作,同相关企业签订产销协议,在本地打开销路。同时,常态化带领企业参加各地举办的国际博览会,向全球客户推介企业产品。
“今年7月签订的千万元订单,就是我们在一次国际经贸合作会上拿到的。”张崇任说。
立足西南,辐射全国,走向世界,园区从一开始就鼓励和支持企业瞄准全球丘陵农机市场,拓展海外版图。
去年11月,园区组团赴意大利参加中国·四川—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涅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合作洽谈会,与意大利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今年5月,园区组织企业参加第三届“一带一路”国家山地农业与智能装备科技发展论坛暨“一带一路”国际装备展,并与意中商业发展论坛主席伊万·卡蒂洛签订招商顾问协议。
8月初,入园企业铁牛云智(四川)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AI除草机器人实现首批出口,发往加拿大和新西兰,成为园区首个实现海外交付的智能农机产品。
“欧美农场对智能化要求高,我们的机器人不仅效率是人工的10倍,还能减少90%的农药使用,很受市场欢迎。”该企业负责人龙章进介绍,该产品通过了欧盟CE和美国EPA认证。
而入园企业四川智耘蜀芯智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则聚焦东南亚市场,针对当地丘陵地形和小农户经营特点,重点研发小型新能源农机,与泰国、马来西亚经销商达成合作意向。
近日,一场川渝农机手比拼在达川区火热开展,赛场上,数十位新农人全力比拼农业技能;赛场下,几十款“达川造”现代农机集中亮相,全面展示达川区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果。
9月19日,2025年川渝丘陵山区农机操作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在达川区明月江街道太平村举行。大赛通过实景化竞赛与农机展示深层次地融合,采取以赛促技、以赛促训、以赛促销的方式,全面展示了川渝两地农机技能人才与丘陵山区农机装备发展成果。大赛汇聚了四川省成都、遂宁、眉山、达州等13个市(州),以及重庆巴南、璧山、垫江等13个区(县)共29支代表队、56名选手同台竞技。达州此次有两支队伍参赛,其中来自达川区的两名女农机手组成的巴渠铁娘子队表现不俗,成为一大亮点。
来自达川区石梯镇的宋红英是巴渠铁娘子队的农机手之一。41岁的宋红英是石梯镇糍粑店村综合专干,自己也种了10余亩土地,平时接触的多是小型农机,对于首次操作大型农机,心里有些忐忑。好在参加过多次农机操作培训,也顺利地考取了收割机和拖拉机双证,宋红英在机耕比赛时虽然动作稍慢,但显得更为沉稳。
相比宋红英的忐忑,巴渠铁娘子队的另一名队员,同样来自石梯镇的李晓娜显得更有信心。李晓娜2013年开始有效学习操作农机,与丈夫一起从事专业农机收割已有十来年时间。每年4至8月,是夫妇俩最为忙碌的时间,李晓娜与丈夫,一人开大货车,一人驾驶收割机,开展专业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收比赛中,只见李晓娜熟稔地操作着农机,伴随着阵阵轰鸣,一厢稻谷便只剩下齐整的谷桩。
本次大赛立足达州、涵盖川渝,以丘陵山区农机操作为竞赛项目,不仅是职工技能的比拼,更是工会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主战场,推动农业机械化、保障粮食安全、培育新时代职业农民的具体实践。大赛采用“理论+实操”相结合,实操分为机收、机耕两大核心赛项,重点考核选手的综合能力。“我们在设置赛场和制定考核标准的时候,完全是依照川渝丘陵山区实际农事作业场景,既考察选手的理论知识储备,又检验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应急解决能力,确保选出来的选手是真正的田间作业高手。”赛事主裁判向智宗表示。
经过激烈角逐,成都代表队凭借出色的表现,斩获团体一等奖;来自成都代表队的刘长洪、张勇分别获得机收、机耕项目个人一等奖;来自达州代表队的李晓娜、丁长坤分别获得机收项目个人二、三等奖。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川渝丘陵山区农机操作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比赛用的农机均为达川区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研发生产,分别为川达立盈农业装备有限公司生产的120马力履带式旋耕机、大型稻麦收获机。其中,120马力履带式旋耕机作业宽幅2.3米,最小离地间隙320毫米,与地面接触面积大,在松软地面不易下滑,土地被碾压后不易板结,对水田生态保护作用明显;大型稻麦收获机喂入量每秒6千克,适应地形能力较强,一次可完成2米多的收割宽幅。
比赛现场还设置了丘陵山区农机装备展示区,集中展示了28台“达川造”现代农机装备,这中间还包括7台智能农机。川达立盈农业装备有限公司生产的遥控碎草机实现了由人工操作,向远距离无线控制的转变,解决了直接操作机械尘土多、噪声大、振动大,安全性差的问题。智耘蜀芯智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电动遥控可视联合收割机转弯灵活、通过性强,完美适应梯田、坡地等小地块复杂地形。机器采用纯电驱动,配备大扭矩电机,动力强劲且运行成本极低,集成高精度北斗RTK定位、惯性导航及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可实现厘米级自主作业或远程遥控。通过4G/5G网络与多路高清摄像头,操作人员可实时获取360度全景视野,实现“身临其境”的超视距精准操控。
位于达川产业新区的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是达州农机装备产业的主要阵地,一期规划面积1500亩、总投资50亿元,主要布局为中试基地、应用场景基地、研发设计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物流配送中心、人才培训中心、展示交易中心等“两基地五中心”,目前已建成8万平方米孵化园和3.5万平方米定制化标准厂房,中试基地、应用研发、展示展销等配套设施建成投用,已形成集“研发、中试、制造、推广”于一体的产业生态体系。
截至目前,达川区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累计对接企业100余家、签约20家、落地12家,建成生产线条,涵盖智能农机、农业机器人及零部件生产等9大领域,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超过50%。“今年,我们计划新引进农机生产企业10家以上、配套企业10家以上、落地投产企业10家以上,实现园区生产农机30种5万台(套)。同时,确保招商引资10亿元以上项目1个,实现公司数、体量、质量‘三量齐升’。”达川产业新区党工委副书记黄伟伟表示。
今年,达川区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不仅招商落地卓有成效,国际国内农机订单也纷至沓来。今年3月,产业园农机亮相2025第二十届西南农业机械展览会暨第二届中国(四川)丘陵山区农机展览会,共签订3810台套农机销售协议,合同金额达2171.5万元;5月,在2025年“一带一路”国际装备展暨达州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推介会上,4家经销商与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企业签订农机装备采购协议,采购金额2600万元;7月,川达立盈公司收到一笔来自俄罗斯的订单,共计8个品种的10400套农机零配件,总计金额超1000万元;园区入驻企业铁牛云智(四川)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商用AI行株间除草机器人通过相关国际认证,今年相继出口加拿大、新西兰等国。
“今年截至目前,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销售农机产品销售额超4000万元。”黄伟伟介绍,按照计划,到2027年,达川区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力争引进企业50家,让“达川造”现代农机装备在全国推广应用,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
今年2月末,在达川区米城贡米现代农业园区,水稻种植大户杜江驾驶着大型拖拉机翻耕水田,准备为180亩有机水稻育苗。“现在大型机器耕田很快,20亩育秧田两天时间就能耕完。”杜江说。9月,杜江驾驶着联合收割机收割水稻,若同步成熟,一周之内就可完成180亩水稻收割。
现代农机的便利性正深刻地影响着农业生产。近年来,达川区积极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作业。为打通农机下田“最后一公里”,达川区发展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大型农机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达川区石桥镇,90%的丘陵耕地已实现机械化作业,当地构建的“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农机专合社+农户”服务体系,每年可为农户提供“耕—种—收—烘”一站式服务超过5万亩次。
不仅是社会化服务组织、种粮大户,慢慢的变多的普通农民也购买农机进行农业生产。8月底,达州高新区石板街道村民攀艳驾车来到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购买农机,最终,攀艳在川达立盈公司选择了一款490元的旋耕机。“花500元比挖锄头方便省力得多。”攀艳说。今年,川达立盈公司利用乡镇赶集日,到达川辖区多个乡镇开展农机下乡展销活动,共售卖农机2000余台。
同时,达川区依托当地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慢慢地增加现代农机手培训。近两年,达川区通过课堂教学、实操实训等形式,对农业机械安全操作基础、田间运输机安全操作规程、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培训,累计培训农机手数百名,为达川区农业产业机械化推广,助力粮食丰产增收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人才支撑。“现代农业离不开科技,我们有技术,种地也慢慢变得有底气。”管村镇村民唐华奇参加系统培训后说。
目前,达川区水稻、玉米、油菜等主要粮油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达73%以上。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不仅以集群发展的效应推动达川区工业发展,也为辖区农业生产提供了强大的设备保障。